榕江洪水启示录,城市防洪的未来,是技术与自然的疯狂共舞
2025年6月24日,贵州榕江县被一场超30年一遇的洪水无情吞噬。平永河、寨蒿河、都柳江水位狂飙,县城大片区域沦为泽国,那个曾让无数人热血沸腾的“村超”足球场,在短短10分钟内便被洪水淹没,积水深达一米有余。县城最大的商场也未能幸免,一楼商铺被洪水倒灌,损失惨重。这不仅仅是一场地方性的灾难,更是对我们现有城市防洪体系的一次残酷拷问: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,我们究竟如何才能构建起真正“刀枪不入”的韧性城市,以应对未来可能更为频繁和猛烈的洪涝挑战?
“天灾”的表象与“人祸”的深层:城市化与气候变化的致命拥抱
榕江洪水的爆发,绝非简单的“老天爷发怒”。诚然,持续强降雨是直接导火索,但上游来水叠加效应,以及榕江县城依河而建的地理宿命,无疑是这场灾难的放大器。更深层次的病灶在于,我们对自然水系的“粗暴改造”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兵曾一针见血地指出,过度硬化的地表、被无情侵占的河道、以及那些消失殆尽的湿地,都在无形中阉割了城市原有的自然调蓄能力。雨水无处可去,只能迅速汇集,形成摧枯拉朽的洪峰。社会学专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,人口和产业向低洼地区的盲目集中,更是将城市推向了洪水的刀尖。
回溯历史,贵州的水利工程发展并非一帆风顺。从“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尺平,人无三分银”的旧貌,到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水利建设,如上世纪50年代生机镇村民们凿崖引水开辟的8公里“卫星大沟”,以及后来高流村、镇江村的沟渠建设,都曾是改变贫困命运的壮举。然而,这些以血汗铸就的“生命之渠”,在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“超纲”挑战时,其设计标准和应对能力显然已捉襟见肘。榕江县自身的防洪体系,如同中国许多依水而建的城镇,其历史沿革中,既有对传统堤防的依赖,也面临着现代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挑战。贵州省在水利工程建设上虽有长足发展,但面对极端气候,仍需审视其历史经验与教训。
“灰色基建”的黄昏与“海绵城市”的幻象:一场昂贵的“湿身”实验
长期以来,我们的城市防洪策略如同一个偏执的工程师,只信奉钢筋混凝土的“灰色基础设施”——堤防、水库、排水管网,信奉“快速排涝”的暴力美学。然而,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降雨,这种“肌肉型”防洪模式的局限性暴露无遗。山东青岛,这座以“百年德国下水道”自豪的城市,在2024年6月遭遇极端降水时,部分路段在超过百年一遇的降水面前依然“看海”,这简直是对其“神话”的无情嘲讽。
“海绵城市”理念的提出,无疑是一剂良药,旨在通过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等六字真诀,赋予城市如海绵般吸纳、储存、净化和释放雨水的能力。这听起来很美,但现实却骨感得令人发指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顾朝林曾直言不讳地指出,“海绵城市”建设并非简单工程堆砌,若规划与生态脱节、管理体制“九龙治水”、重建设轻维护,便可能出现“海绵”变“铁板”的尴尬局面。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,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“海绵城市”典范,在暴雨中仍有街道被淹,这简直是把纳税人的钱扔进了水里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官方评估体系的“自娱自乐”与民众感受到的“形同虚设”之间,存在着令人尴尬的巨大反差。这不禁让人怀疑,这些评估报告究竟是真实反映,还是“报喜不报忧”的文字游戏?
韧性城市的未来:跨学科的“脑洞”与前瞻性的“布局”
榕江洪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,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。要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防灾体系,我们需要一场思维的革命,一场跨学科的“脑洞大开”与前瞻性的“战略布局”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蒋云钟,这位长期致力于水安全与水资源管理研究的专家,建议我们必须重新评估并提升城市防洪排涝标准,加强水库、堤防等传统防洪工程的建设和维护,并注重流域上下游的协同调度。这不仅仅是修修补补,更是对现有防洪体系的全面升级。
曾任住建部副部长、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,作为城市规划领域的资深专家,则强调应将“海绵城市”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整体规划,大力推广透水铺装、雨水花园、生态滞洪区、绿色屋顶等“绿色基础设施”,让城市真正“会呼吸”,增加对雨水的自然调蓄能力。同时,他警告我们,必须避免盲目扩张,尊重城市自然地理特征,合理布局人口和产业。这简直是给那些只知道“摊大饼”的城市规划者们当头一棒。
值得一提的是,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于2024年10月1日实施的《城市韧性评价导则》(DB11/T 2280-2024),提供了一套衡量城市韧性水平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,涵盖空间韧性、工程韧性、管理韧性。这套体系为城市韧性建设提供了量化标准,虽然听起来有些学院派,但至少提供了一个可以量化评估的框架,总比拍脑袋决策强。
技术赋能与社会治理:打造城市防灾的“软实力”与“硬核”
除了硬性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城市防灾的“软实力”同样关键。经济学专家们呼吁,应加大对防灾减灾科技研发的投入,例如引入先进的智慧排水监测系统,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实现对城市排水管网、易涝点、水位的实时监测、精准预警和高效调度。这简直是给城市装上一个“智慧大脑”,让它能提前预知风险,而不是等洪水来了再手忙脚乱。
华建集团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田利勇,这位致力于“水利-建筑-景观”融合创新的专家,在谈及国际经验时,提及德国在莱茵河治理中通过修建大量调蓄池收集初期雨水,并实现AI自动化管控的成功案例。这简直是教科书般的示范,告诉我们技术如何能与自然和谐共处,而不是一味地对抗。
社会学专家则强调,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,打破“部门墙”,形成从规划、建设到运营、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至关重要。这种“九龙治水”的局面必须被彻底打破,否则再好的技术和规划也只能是空中楼阁。此外,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,让市民成为城市水管理的一部分,也是构建韧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环。榕江县在本次洪灾中紧急提升防汛应急响应至Ⅰ级,并迅速组织群众转移,消防救援人员连夜参与救援,转移救出84人,这些都体现了高效的应急响应和社会动员能力,是值得肯定的“硬核”表现。
从榕江之痛到未来之路:一场与自然的疯狂和解
榕江洪水是一次沉痛的教训,也是一次深刻的警醒。它提醒我们,城市发展不能脱离自然规律,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。真正的韧性城市,是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,在面对灾害时不仅能有效抵御冲击,更能快速恢复并从中学习进化的城市。这需要我们彻底转变观念,从“征服自然”的傲慢转向“和解自然”的谦卑,从单一工程思维转向系统性、前瞻性的战略规划。
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军在回顾古代防洪智慧时也强调,历史经验印证了尊重自然规律、强化预警机制、凝聚集体力量的重要性,对构建现代韧性社会具有重要意义。榕江县在洪水退去后迅速组织干部群众进行清淤、修复,村超足球队队员也积极参与,展现了灾后重建的决心和韧性,这正是韧性城市精神的生动体现。
未来,只有汇聚水利、城市规划、社会学、经济学等多领域智慧,持续推进城市韧性建设,才能确保我们的城市在风雨面前更加坚韧,让每一个居民都能安然无虞。否则,我们投入的巨资,最终可能只会换来一场又一场的“湿身”教训,以及对“韧性城市”这个美好愿景的无尽嘲讽。是时候让技术与自然来一场疯狂的共舞了,而不是继续上演人类与洪水的悲剧。
下一篇:没有了